首页 资讯 正文

让青山常在 护绿水长流

体育正文 130 0

让青山常在 护绿水长流

让青山常在 护绿水长流

从赣南丘陵到赣北平原,从鄱阳湖湿地到长江岸线,江西以水为脉绘(huì)就生态(shēngtài)长卷。2024年国考(niánguókǎo)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.7%,农村(nóngcūn)黑臭水体动态清零,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.35%。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和谐图景,不仅是江西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写照,更因“南昌航空一号”——全国首颗专为大型(dàxíng)湖泊“定制”的遥感卫星的加入,让这份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,有了(le)科技赋能的崭新篇章(piānzhāng)。 铁腕(tiěwàn)破局,向污染亮剑 入夏的(de)(de)南昌,悄然成了社交平台的“顶流”。赣江如同一面舒展的蓝绸,江面开阔似海,烟波浩渺间,粼粼波光与天光缠绵(chánmián)交织,引得网友惊叹“南昌竟藏着一片海”。澄澈的天幕如4K超清滤镜,抬眼便是通透辽阔(liáokuò),数十公里的景致尽收眼底,每一帧都似精心(jīngxīn)雕琢的生态长卷。 在(zài)这美景背后,是我省对生态的深情守护。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江西以精准、科学、法治(fǎzhì)之策(zhīcè),在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攻坚战场挥毫泼墨。 2024年,我省环境(huánjìng)空气质量创下(chuàngxià)有记录以来最优(zuìyōu)成绩:PM2.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比率达95.5%,两项指标均位居中部地区第一。 支撑这组(zhèzǔ)数据的,是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结构大刀阔斧的系统性革新。仅以新钢集团为例,近年来累计投入57亿元实施36个重大超低(chāodī)排放改造项目,全球(quánqiú)单体规模最大、工艺技术最先进的1#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尤为瞩目,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(jìshùgéxīn)与设备升级,实现了大气污染物的大幅减排(jiǎnpái)。 在碧水(shuǐ)攻坚战(gōngjiānzhàn)上,一组数据同样激荡人心:近三年,鄱阳湖总磷浓度下降20.6%。数字(shùzì)背后,是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的(de)磅礴合力。曾经因采矿伤痕累累的寻乌水,如今蝶变为碧波荡漾的“美丽河湖”;全省一盘棋(yīpánqí)统筹推进排污口整治(zhěngzhì),以精微之功破解雨污分流难题,目标直指今年底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,让水环境长治久清。 在净土保卫战的无声战场上,江西下足“绣花功夫”编织生态安全网。577家重点监管单位的动态(dòngtài)清单,如精密的生态监测网络,牢牢锁住土壤污染源头;646个乡村在整治中焕发新生,连(lián)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也(yě)在这场生态革命中实现动态清零,重现“稻花香(huāxiāng)里说丰年”的田园诗意(yì)。 示范引领,促绿色(lǜsè)蝶变 在江西的(de)山水长卷里,井冈山五指峰的雄浑、婺源篁岭的斑斓、崇义上堡梯田(tītián)的层叠、资溪大觉山的灵秀,如同一颗颗明珠,串联起赣鄱大地(dàdì)的亮丽风光(fēngguāng)。这些令人(lìngrén)心驰神往的景致,皆源自国家级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它们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瑰宝,更是江西践行生态理念的鲜活范本。 作为全国(quánguó)生态(shēngtài)文明示范创建的“优等生”,江西已(yǐ)累计创建10个(gè)国家级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2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数量稳居全国前列。绿意盎然的红土地,以美丽示范创建为支点,在青山绿水间撬动绿色低碳转型。 美丽(měilì)示范全域开花,从(cóng)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系统跃升”。我省全面推进美丽先行(xiānxíng)区建设,制定省级(shěngjí)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,确定147条(个)美丽河湖水体,到2027年建成率将达45%。全域推进“无废(wúfèi)(wúfèi)城市”建设,累计建成无废工厂、无废社区(shèqū)等“无废细胞”1192个,“无废赣净”理念深入人心。同时,开展第二批美丽村庄、美丽学校等“美丽细胞”推选活动,形成“以点带面、串珠成链”的示范效应。 绿色转型动能澎湃(pēngpài),环境要素与产业升级同频(tóngpín)共振。我省创新(chuàngxīn)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,今年以来完成10个省级开发区调扩区规划环评审查,对15个产业项目提出优化(yōuhuà)调整(tiáozhěng)意见,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空间。创新实施“1269”行动计划、“十百千万”工程以及“两重两新”等重大项目“三本台账”动态管理,今年以来高效审批项目1275个,实现生态保护(bǎohù)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。 改革赋能,筑生态(shēngtài)根基 在(zài)守护赣鄱生态的(de)壮阔长卷中,我省以创新为舟楫,以制度为风帆,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。 2024年(nián)9月,省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厅与省科技厅携手破局,汇聚12家省重点实验室与6家龙头企业,搭建起(qǐ)生态环境领域省重点实验室联盟。曾经各自为战的科研“独行侠”,自此凝聚成协同攻坚的“先锋队”,国家级科研项目从1项跃升至(zhì)12项。 制度创新之风,同样(tóngyàng)在赣鄱大地劲吹。我省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蓝图,锚定未来5年生态环境领域(lǐngyù)42项改革任务,用“清单化管理、项目化推进”的(de)绣花针,编织起严密的制度网络。在全国(quánguó)率先出台(chūtái)《江西省污染源(wūrǎnyuán)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条例》,为污染源监管立下“铁规矩”;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等创新举措,如(rú)破土春笋般拔节生长,不仅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,更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退出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领域,形成独具特色的经验。 监管能力的迭代升级,如(rú)同给生态保护装上“智慧引擎”。环境监测领域,89家市县监测机构拿下(náxià)CMA资质(zīzhì),与生态环境部卫星(wèixīng)环境应用中心共建的遥感应用基地,让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监测网络如鹰眼般敏锐;环境执法战线(zhànxiàn),标准化装备全面铺开,大数据、无人机化身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非现场监管执法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。 从治污攻坚(gōngjiān)的铿锵脚步,到生态蝶变的绚丽华章;从被动保护的坚守,到主动创造的突破,我省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(guózhīdàzhě)”,在污染防治、美丽示范创建、绿色低碳转型的征程(zhēngchéng)上阔步前行。 江西日报全媒体(méitǐ)记者 陈化先 李政昊
让青山常在 护绿水长流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